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

【EMO文章】人力資源觀念的更新_理論中缺失的一環3/4


人力資源觀念的更新_理論中缺失的一環3/4

我們定義「管理者」的領導行為:就是在做工作設計的時候,要將每位職員的特點和職位相符合,然後透過團隊的互補來彌補可能出現的缺點。

可是,上述理論對於平級的人來講,在協作的層面上,又有什麼含意呢?
在這個問題上,我們傳統的認知是有問題的。

比如,我們的同事在工作的時候,為什麼那麼容易引起爭議呢?就是因為我們對彼此〝應該如何〞的認定存在重大假設錯誤。
〝我覺得你應該如何。〞這是錯的。

舉例而言:
蓋洛普下了一個結論說,「導引者」就是天生的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,對他認定要做的事情,他就非常主觀地認為,他一定能做成,而不管負面的證據有多少;這是天生的,這是學不來的。

既然這是天生的(16歲以後決定的),那麼,這就違反了市面上流行的觀點:「人人都可以做導引者。」
導引者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。

再一個例子,若你是悲觀主義者,這我知道,則當你有悲觀的行為的時候,我因為覺察,因為理解,我就不必有反應,把這些悲觀的論調當成是一個檢查表就好了,沒必要過度反應。

解釋導引者和管理者的區別:
蓋洛普先生定義的「導引者」,是一個團隊最上面的那個領路人,他要能看出團隊的共性,而回答這樣的問題,
第一,我們為誰服務?
第二,我們憑什麼為你服務?
第三,我關鍵的能力是什麼?
第四,我們怎樣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地方?
第五,我們要到哪裡去?
沒有這個能力就不是一個好的導引者,但它並沒有說導引者要很瞭解屬下的個性,把每一個人都安排得很好,這就充分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企業的導引者根本就是惡霸,但居然也成功了。

但一個好的導引者,他手下一定要有個好的「管理者」,否則,肯定導致企業衰敗,因為好的導引者大多數都很沒耐性,看什麼都不爽,他對現況極度地不滿,強烈地要達到他的理想境界,他不會善解人意,他太急躁;而這些,就要靠一個好的管理者來互補,後者必須善解人意,能看到每個人的特點。

知識是不可取代的,個性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。

我們在這裡談論「導引者」和「管理者」,並不是要研究怎樣做一個好的管理者或導引者,而是要研究我們人與人之間,對於協作,對於與人相處,我們應該具有哪些正確的新觀念?而改掉傳統的錯誤的一些觀念?從而讓協作產生品質上的提升呢?

決策要有協作,協作要有協定,還要有什麼?就是要有對應的心智能力。
倘若我們彼此都瞭解這個道理,都知道怎樣去觀察別人的特點,而且知道這個人的特點在工作上哪些能變成優點,哪些會變成缺點,都有充分的瞭解,那麼,就可以讓優點去發揮,而把缺點互補掉,而不是整天質疑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,這種質疑沒有意義,只是內耗,耗掉一堆能量,耗掉一些時間,得到了什麼?企業的績效好了嗎?同仁之間的關係好了嗎?還會因為人類〝避痛〞的本能而以後再也不談了,不溝通了?(EX:一朝被蛇咬與草繩的十年關係)

這些負面的結果全都是源於我們對人的行為的錯誤假設。
如果一個組織,大家都有這個正確的概念,彼此都看到對方的特點,彼此都考慮怎樣把特點變成優點,對缺點不去質疑,而是互補,這個組織的戰力就不得了了,協作的效益就不得了了。
資料來源:益模管理技術()公司
相關連結:益模管理技術()公司facebook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